【焦點評論】
  由於引進版權的合同限制,“好聲音”的模式不能更改。而觀眾是喜新厭舊的。於是,曾經成就了這個節目的“中國好模式”,現在反而成了“中國好束縛”。
  作為中國最被關註的綜藝節目之一,第三季《中國好聲音》在上周五火熱登場。微博和朋友圈又被刷屏了。
  不過,首期節目看完後,我記住了婚禮主持人的身份和歌聲,但是沒記住他的臉。我記住了馬來西亞姑娘陳永馨的名字和樣子,但是回憶起來已經想不起她的歌喉。還有最後一位出場的男生說他考上了伯克利神馬的讓人印象深刻,但除了這段話也就沒什麼了。
  整期節目看下來如此沒有記憶點,這是我的問題,還是“好聲音”出了問題?我的問題是,同類節目太多,作為觀眾已經嚴重審美疲勞。它的問題是,一成不變,套路化。明明是首播,卻像一期重播的節目。
  經歷前兩季的風風火火,《中國好聲音》已經是全中國人民太熟悉的電視節目。我們都太清楚這個節目的構成形式;出場學員的路子八九不離十;連導師們會說些什麼都幾乎能夠預見:“你媽媽喜歡我的歌吧。”“你爸喜歡我吧?”“我老家離你特別近。”“我要給你打造屬於你的歌曲。”如果把本期節目里的內容穿插剪到前兩季 “好聲音”里去,除了導師的臉不全相同,幾乎沒有違和感。這就是做新如舊的《中國好聲音》。
  一般電視節目做了兩三年多數是要改版的。但是《中國好聲音》很難改。因為,雖然它的名字里有個“中國”,其實它是荷蘭買來的“舶來品”——正版版權引進,曾作為節目的賣點之一大為宣傳。而正版版權引進的一大特點就是:合約里明文規定,購買方不得隨意改動節目模式。節目中像個拳擊賽場的舞臺,導師們盲聽轉椅的形式,隊伍內部大逃殺最後再互相狙擊的賽制……這些,在兩年前節目初推出時,對於大部分觀眾來說充滿了新意和刺激。但到了今天,連相親節目、養生節目都在用轉椅子的形式,曾經的新,已經是舊。
  但是,它們通通不能改。而觀眾是喜新厭舊的。於是,曾經成就了這個節目的“中國好模式”,現在反而成了“中國好束縛”。請來的既是金光閃閃的圖騰,你只能供,不能敲。
  因為惹關註,所以有評議;因為有期待,所以會眾說紛紜。目前,第一期就是這樣了。它似乎滿足不了我們對這個最負盛名的音樂選秀節目的希望。繼續觀望第二期,我們多麼期望它能夠逃過“一鼓作氣,再而衰,三而竭”的規律。
  在軀殼無法改造的情況下只有寄托在內核的突破。而這內核再清楚不過,就是選手本身。選秀三年無苗,加之好聲音門檻高,學員並不是海選而來,而是編導們去各地走基層撈來,連同類音樂選秀節目的漏網之魚也沒有放過——但我們要吃的不是用蝦米冒充的魚。既然饕餮盛宴的招牌已高高掛起,請端上貨真價實兼具誠意與心意的料理。
  □甘鵬(媒體人)
(編輯:SN009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jqdqkzxqtw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